• 《茶事遍路》及其他

    作者:未知 更新时间:2014-09-18 来源:普洱中国 【字号: 】 浏览

     《茶事遍路》(陈舜臣著,余晓潮、龙利方译,广西师大出版社,2014年版)是顺访今届上海书展带回来的惟一的书。现在买书越来越在意顺心顺势的小机缘,不轻易出手;上海展览馆里满坑满谷的书,在拥挤的人流中如被激流冲刷的无奈的石头,偏偏看上这本,未知为何。

     但是上海书展现场来看实在不太好,与想像中书展该有的样子太不同。看到一件事物的外现总会溯想到其成因和线索,那必是很不“上海”的了。书展的人气倒旺,大约是在暑期的缘故;然则从书品、环境、活动到场景的设计摆布,实在也不能够想清楚缘何人们愿意排队且花十元钱买票来到这样一个嘈杂喧闹的地方,很难解释为这是对书籍的敬意。

     孔子说,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钱穆先生解说,“文”犹俗言花样,文者其变,而质则其所不变。现代社会是一个文胜质的社会,就是“花样太多了,离开了生活之本质太远了”(《中国史学发微》,三联书店,2009年版)。而文质彬彬,恰到好处的花样与本质,这是理想,是最有分寸、秩序和美感的社会。钱穆先生说中国史学是人分贤奸、事定褒贬,学问万变不离其质,让现下人来看就是太“执”,太死心眼儿,现下人们要的花样太多来不及定夺计较。然则花样太多,远离其质,人生之满足皆求诸外,便无穷尽。

     《茶事遍路》是写茶文化的随笔,作者是生于日本的华裔,对茶事的描述有学术味儿,又不经意,无雕饰,这样的写法在关于茶的文字中倒未多见。这本书还有外一篇,谈儒教三千年。在日本讲述儒家文化演变、漫道茶文化诸事,自是别有一种眼光,我只觉着文字表述的态度清淡,其味正在若有若无之间,读来甚好。思想与文字的清淡味道极不易有,过犹不及,偏成寡淡,必得心清气沉方得此意,分寸拿捏之间,也并不是都能为外人品出的,急切便不可得。陈舜臣在日本受欢迎,可以从中想见一些人间世风的状态。

     现在对中外文化比对的事生发一些新兴趣,因为前段出国学习匝月,感想良多,有重新审视的想法,觉得出外反观自身与在本土冥想终是不同,中外文化比较说的人太多了,然则这终究不仅是书斋里的事,不是凭想像可得出的真实。我们总是说异域外族文化的毛病如何,不假思索,不容分辩,有时真要好好想想,自己能做成怎样,能做到否。譬如令一种精致与清淡受到普遍的欢迎,成为风气——在这个花样繁多的社会。

     所谓价值就是秩序,将事物无分物质精神在社会组织中进行估值排序,形成有条理有等次的架构,最好的秩序就是人各得其所,获得安稳。市场的估值作用一旦正用且准确,产品标准也可以内含对人的尊重,作为日常用品而不是奢侈品的高标准,这是在国外放心地食用各种食品所体会到的妥贴,物美确可价廉。钱穆先生说,中国传统文化是血统、政统、道统相通,这些社会秩序确立了,民众不会无所适从。陈舜臣书里则提到,现代儒学曾被余英时教授喻为“游魂”,“在中国社会遭受到西方势力冲击后,儒教所依存的躯体不复存在,于是儒学便从中脱离出来变成了‘游魂’”。现下社会的问题是估值混杂,标准两可,秩序便不成立,正像莫言最近演讲中提到的,喧嚣的表象总在被一些真实击破。

    (作者:竺均  来源:晶报  责编:艾文华)

     更多关于茶的内容,请点击茶相关资讯

    更多
    关闭窗口】【我要打印
    相关阅读
    资 讯
      改变世界历史的中国茶
      19世纪中叶,福钧先后5次来到中国,写过多本关于中国的书,在西方世界引起很大反响。著名汉学家墨菲认为,福钧的书,是鸦片战争前,“被傲慢和挫败蒙蔽眼睛之前比较有
      一篇文章教你看懂中国5大名窑!
      中国是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比欧洲掌握制瓷技术早了1000多年。 在英文中,china这个词是瓷器的意思。当时的景德镇还不叫景德镇,叫做昌南。昌南音同c
      世界最大茶叶进口国俄罗斯
      俄罗斯是为数不多的传统茶叶消费大国之一,当前世界最大茶叶进口国。俄罗斯人饮茶习惯由来已久,早在17世纪中叶就有中国茶叶进入俄罗斯到20世纪初叶俄进口华茶已达7
     
    赞助商广告
    最多关注
  • 本周
  • 本月
  • 全部
  • 专题推荐
    广元青川县七佛贡茶入
    经专家评审,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等十大类别的第四批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单日前由省政府公布。其中由青川
    花茶的好处与瘦身美容
    拥有雪白肌肤是所有美女们的首门功课,想要肌肤完美透白,又懒得做运动?小编告诉你用花茶瘦身美容,可不要小看了花茶
    黑乌龙养生茶,瘦身健
    乌龙茶之所以名为乌龙,因其茶叶和普通的绿茶不一样,颜色较黑,形状如龙,其深深的颜色原因是因为含有茶多酚,而黑乌
    六大茶类不同的存储方
    囤茶是个实践的过程。在以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乃至更久的时间尺度上,伴随一饼新茶从青涩到甘醇,从浓烈到敦厚,它陪